关注跨境电商
关注进出口贸易

做了1个半月TEMU,这些卖家吵翻了……你支持谁的想法?

本文转载自:跨境出口情报局 

作者:局座 

有个做TEMU的卖家找到局座,说是想说说自己做了TEMU一个多月的心得体会,让大家看看是否自己该坚持,方法是否有错,也想看看有没有同行遇到同样的问题。

 以下是他的口述,局座做的简单整理。 先说说目前对TEMU比较不好的感受吧: 平台刚起步,卖家是小白鼠,也要跟着一起踩很多的坑;
出现很多卖家卖一半被要求降价的情况,特别是有的卖家库存发了一大堆过去,不降价就降权的情况。今天我也出现了要求降价两块五的要求,不过我这款产品客单价比较高,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联系不到买手的情况。出现很多产品错误的被要求上传不相关的资质才能继续售卖的问题;
还有其他卖家说的平台罚款的问题,我这边暂时没有遇到;
爆仓问题,最近申请备货通过的产品都无法分配仓库的问题,需要晚上12点起来抢发货资格,而且比较难抢要刷新很多次;
从1688拿货的小卖家,无法上车temu的问题,这个也是大家最难受的地方。从1688上面拿货的就算运气好,卖得了一时也很快会被同行卖家价格压下来,甚至是后期工厂直接入局价格比1688还低,全托管模式发展到后期应该会卷死很多小卖家,只有重供应链卖家,工厂型卖家,品牌专利型卖家,才能在这种模式下分到一杯羹。

再来说说TEMU给我不错感觉的地方: 流量相对挺大的,三四十美金刚上架每天平均就有六单左右,这是SKU目前发过去比较少的情况,后续铺多了应该会有还不错的销量, 从国内补到国内 ,中间时间缩短了大概两三天就能入库;
如果你本身是供应链有优势,产品有优势的情况下,做TEMU备货风险要比发FBA更低,资金周转压力会更小一点。 总结:做电商本身就是追逐流量的一个过程,哪里有流量,哪里就不缺电商人,TEMU抽卖家血给平台换取流量,然后再利用流量源源不断吸引商家入场的模式,国内拼多多能做这么大已经说明了,只要有流量不管你有多少人骂,平台还是越做越大的结果。

不可否认利润很薄,但是确实有很多卖家赚到了钱,不过因为只是少数人赚到,还砸了大部分人的锅,这也导致TEMU名声必然糟糕的结果,未来应该会形成阶层,小电商人应该会很难受。目前TikTok、速卖通、lazada、Shopee和SHEIN都在布局全托管模式,全球经济都在下行,低价电商时代已经到了,不过短时间内亚马逊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毕竟拼多多蹦跶了这么多年,淘宝京东也还撑得住。这个低价模式应该还会开发很多下沉市场, 最惨的可能不是小电商人,而是做海运的小货代。有条件的卖家跑步入场吧,反正估计是骂不死全托管模式了,不如进来分一杯羹?现在实际市场情况是大家一边臭骂TEMU一边跑步入场。包括我找局座吐槽也只敢匿名,怕被大家喷死,请大家理智交流,带入过多负面情绪会影响你对市场的判断。

 ………………分割线……………… 

以上是该卖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局座也把这些想法和几个卖家朋友分享了下,他们也给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当然为了避免被喷,他们也都同样选择了匿名!

卖家A:客观来说,这个同行也提到TEMU这种全托管对于工厂供应链型的卖家是有利的,平台统一调配流量,统一发货,步调一致。但是这样全盘交由平台去处理,势必会导致整个平台在旺季缺少人员支撑,上架、审核、入仓调配速度极慢。好好的一个爆品最后拖了1个月就成了滞销品。对于想要打造品牌型的卖家来说,这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类全托管的模式就是牺牲了卖家的个人品牌发展机会和利润,成全平台壮大规模,说白了就是吸血鬼。目前TEMU还是在快速扩张期,这种模式在海外的持续性其实还是需要观察的,底价吸流量,当平台达到一定的体量,一定会走品牌的模式的,到时候一定会出台政策吸引品牌卖家入驻,搞海外版的“百亿补贴”,前期压价牺牲的那些卖家都是TEMU的垫脚石。
当然,说做品牌并没有那么容易。同时也要看你对品牌的理解和定义。以美国举例,有好多单款爆品的小品牌,很深入人心的那种,复购率很高的;也有世界级的大品牌保洁那种。我们不求第二种,但是能做成第一种深耕一个小类目的品牌,还是很有机会的。中国的品牌出海还是在初级阶段,像乐歌升降桌、智岩灯带等等这种细分领域品牌也是这2年刚刚崛起。依托国内的供应链,深耕一个细分类目的目标人群需求,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就是跨境人很好的思路了。
所以,凡是都有两面性,作为跨境卖家,只能拥抱变化,多平台下注,针对不同平台属性制定自己的销售策略。现阶段TEMU其实可作为低成本测品的平台,我知道有很多卖家也把它当做清货清仓的平台,还是那句话,最重要的是量体裁衣,不同平台要制定对应的策略,至少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单一平台的销售模式,的确有很大的缺陷和风险。

卖家B:说一个现实现象,我所在的类目去年有一款产品亚马逊卖29.99美金,我算了下他的毛利润最少100RMB,一天大概70-80单,小类目排名前10-20徘徊;今年这个产品直接不见人影了,然后我去TEMU上查了下一摸一样的产品图片排版都一摸一样,卖10.98美金,提醒各位,如果上TEMU的图片最好别跟亚马逊一样;还有一点资金我不敢苟同,我记得TEMU的回款是1个半月还是2个月吧。

卖家C:正是因为卖家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所以TEMU才能越做越大,卖家一旦入局,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赚不赚钱,根本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你还能赚钱,平台就还能把你往下压,一直压到你挣扎求存的状态。不得不说,拼多多以前不愧是搞游戏起家的,把买家和卖家的心态把握得真好。

卖家D:卷低价只会利于TEMU平台发展,以及让利消费者。货卖得多,只是短期内的结果,所有工厂都进来卷,最后只会一地鸡毛。长远来看,目前短期的薄利,不足以支撑持续发展,卖再多的货只是最低端的供应商,而不是做品牌出海路线。当然,二八定律不排除有一些能活下来,只是大多数人都是陪跑罢了。

卖家E:要是你点进Temu“Best Sellers”(销量最好)类目,你能看到销量前排的商品,均不超过10美元。而对比之下,相较于亚马逊上10-200美元不等的产品,这个简直就是地板价!这么低的价格,商家能在TEMU上赚到钱吗?还能入场吗?据了解,供应商要想在TEMU上开店,大概需要经历这样的流程:入驻→上架商品→选品→寄样→质检→核价(对比1688等价格)→确定备货数量→预约备货单→送货→大货质检→入库→上架销售。在这个“全托管”的模式下,商家只需要负责供货,剩下的所有事情,比如市场预测、品质控制、流量引导、物流、售后等,全部由平台包揽。供应商只需要将货物送到本地仓库,然后就可以按计划稳定地安排运输时间,这无疑减轻了供应商的一部分负担,但也可能导致利润降低。虽然很平价,但是消费者也不买帐,低价也意味着质量一般。要是去Trustpilot上看看评价,会发现大部份消费者收货之后也不满意。看起来,TEMU的全托管模式只有那些有底子的大工厂才能抗住,对于小工厂来说,定价权和经营权都在TEMU手中。同时,TEMU团队极有可能将这些小工厂当作“试验品”,不断测试市场喜好和极限的价格敏感度,小工厂在这种模式下可能更像是“消耗品”,比起在海外崭露头角,更有可能成为被消耗的一方。这其实凸显了跨境电商平台模式的缺点。TEMU和亚马逊代表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模式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平台本身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流量,商家无需自行获取。虽然平台有流量,但是却存在“马太效应”,优质商品更容易获得推广和曝光,而其他商品则可能被埋没。

 ………………分割线……………… 

你呢,对于目前TEMU这样的低价平台,以及全托管模式的盛行,有什么切身感受吗?欢迎留言。

赞(0)
文章名称:《做了1个半月TEMU,这些卖家吵翻了……你支持谁的想法?》
文章链接:https://ourtrade.net/2008.html
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转载以及用户投稿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