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实操】利用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做好SEO和内容营销的7个小技巧
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是SEO研究的最佳工具之一。通过分析谷歌全球数十亿的搜索结果,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某一搜索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的搜索量及其相关数据。
通过以下7个小技巧,你可以获得其他工具所无法提供的一些统计数据。这些技巧会影响到你的关键词选择、内容营销,以及帮助你了解应该如何充分推广你的网站。
利用Google Trends制定SEO以及内容营销策略
1、了解关键词流量
Google Trends是一个官方谷歌工具,它通过图表形式来对流量水平进行比较。这个工具并不会告诉你确切的流量数据,但是它会显示出相对的流量程度。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相关关键词短语的流量数据,那么Google Trends工具对你来说将会大有用处。
技巧1——如何获得更多精准流量数据?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关键词的流量数据,你可以将该关键词和一个你已经对其进行排名并熟悉其流量水平的关键词进行比较。
虽然Google Trends不会向你显示确切的流量数据,但是只要你知道一个关键词的流量,那么另一个关键词的流量水平就会更容易理解。
2、通过Google Trends获得内容营销思路
你可以通过长期和短期两种范围来查看关键词数据。
查看关键词的长期趋势
你可以在Google Trends上设置显示五年前的流量趋势,这对你了解受众趋势很有价值。
长期上行的趋势
如果一个趋势保持长期上行状态,这意味着你应该把精力集中于为这个趋势创造内容营销。
长期下行的趋势
如果一个趋势处于下降状态,那么这可能是受众的内容消费形式正在改变的信号。
例如,回顾一下五年来关于搜索词WordPress(建站平台)、WordPress软件和WordPress.com网址的趋势:
由上图可知,WordPress的所有相关关键词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势扩展到诸如WordPress主题、WordPress插件和WordPress托管等词组。
技巧2——规划内容营销
长远的眼光能够帮助你决定未来营销的方向,长远的眼光也能够帮助你了解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部分内容。如果一款产品呈现出下行趋势,那么你可能是时候考虑将内容资源转移到另一个主题或者产品上,更甚者你需要完全改变内容模型。
3、从短期趋势认识内容营销
查看短期内的关键词趋势,比如90天或者甚至30天的趋势图,可以为你实现最大化内容营销提供有价值的见解。例如,谷歌上的两大热搜关键词趋势是有关“How To”和“Near Me”的搜索问题。当你将趋势图缩小到90天的范围,你就可以看到这些搜索问题流行了几周。
技巧3——利用Google Trends确定发布内容时间
根据Google Trends提供的关键词趋势,你也就无需花费心思推测发布内容的时间安排。有关“How To”问题的搜索量在周日和周一呈现上升趋势,而有关“Near Me”问题的搜索量则在周五和周六上涨。
如果你的网站或播客和技能分享有关,又或者与爱好相关,那么选择在周日、周一或周三发布内容,并向订阅用户发送电子邮件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经营的是一家餐厅,那么你就会明白在周四之前发布特色推荐、特价等信息的重要性,因为这样做可以提升周五和周六期间的网站流量。
技巧4——按类别查看关键词趋势
为了提供与你的业务相关的关键词更准确的数据,Google Trends提供了一项根据类别显示关键词具体趋势的服务。
技巧5——按地区查看关键词趋势
Google Trends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提供关键词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确定哪些区域最适合推广或者根据特定区域制定内容。
按照区域划分的热搜关键词信息对于建立链接、创建内容、内容推广和PPC(点击付费广告)都十分有价值。
例如,如果某个主题在某一特定地区很受欢迎,那么你可以缩小你的内容推广范围,以确定与你要发布内容的区域性杂志、或与营销内容领域相关的团体和俱乐部。
技巧6——在你的内容中加入地理数据可能会提高排名
提供地理信息可以为你的内容助一臂之力,并使得这一内容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谷歌会根据最相关的内容对页面进行排名,因此在你的内容中结合地理上的细微差别对于排名颇有帮助,尤其是当这些与之相关的人开始在社交媒体、博客和播客上推广你的内容时。
技巧7——查询处于上升趋势的关键词
Google Trends还提供显示正处于上升趋势的关键词的功能,这可能是它最有用处的特点。
你所要做的就是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如上图所示这个部分会为你提供25个相关、处于上升趋势的搜索查询。这些数据有助于你了解消费者的变化情况,让你及时应对新的营销机会。
结论:
Google Trends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这个小小的创意工具可以产生重要的搜索营销思路。所以,只要你花点时间去了解这个工具,那么你一定会发现一些可以改善内容创建和在线推广方式的思绪。
(编译/雨果网 陈小如)